行业动态
孵德正骨手法是怎样治疗肩关节脱位的呢?
发布时间:2018/5/24 11:15:04 点击次数:2965
孵德正骨手法是张桥先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孵德祖辈所用手法与现代骨伤学、解剖学知识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系列特色正骨手法。孵德正骨手法治疗肩关节脱位,不但首次复位成功率高,而且还能减轻整复中疼痛,减少医源性损伤,有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本文就孵德正骨手法培训治疗肩关节脱位的优势和特色做了简要介绍。
肩关节脱位在大关节脱位中所占比例较大,占全身四大关节( 肩、肘、髋、膝) 脱位的40. 1% ,是临床常见的关节脱位之一。目前临床上治疗肩关节脱位以手法复位为主,而且复位手法较多,如手牵足蹬法、杠杆复位法等,大部分均能成功复位,但对于部分难复性肩关节脱位仍需采取手术切开复位。
1.孵德正骨手法治疗肩关节脱位的操作方法
患者侧身坐于靠背椅上,并于患侧腋部衬软枕, 置于靠背椅横挡上,患侧胸壁紧贴椅背。助手扶稳患者和椅子;术者一手握患侧手腕,使患侧上臂轻度外展并屈肘90°,另一手虎口置于患侧肘窝处,缓缓用力下压,同时轻轻左右摇摆前臂,当听到患侧肩部发出 “咯噔”弹响声时,表明复位成功。复位后用三角巾或颈腕带悬吊患肢于胸前,屈肘60~90°位2~4周;;复位成功1周后,开始行腕、肘、 肩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去除外固定后,增加肩关节各方向主动活动锻炼。
2.孵德正骨手法治疗肩关节脱位的优势
孵德正骨手法是当地民间孵德家族中传承的治疗手法,其中治疗肩关节脱位的手法类似于椅背复位法。椅背复位法最早记载于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临床疗效较好,但因其牵引力及局部的杠杆作用力较大,复位动作粗暴,易导致医源性损伤,如肱骨颈骨折、肩袖损伤、神经血管损伤等。孵德正骨手法虽类似于椅背复位法,但手法上的不同使其力量由粗暴变为轻柔,并且增加了手法的技巧性,不仅提高了首次复位的成功率,而且还能减轻整复中的疼痛,减少医源性损伤,有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3.孵德正骨手法治疗肩关节脱位的特色
(1)体现了“筋骨并重”的学术思想
“筋骨并重” 的学术思想,在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已有初步体现,20世纪60年代初被学术界正式提出并受到重视,现已成为治骨疗伤的精髓所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开卷就指出“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说明用手法治疗骨伤不仅要使伤骨复旧,而且所伤之筋也要复旧。“筋骨并重”是中医骨伤学治疗骨折的核心理念,强调在骨伤的诊断、整复、固定、康复各个治疗阶段中都要注重筋骨并重,尽可能减少患者的损伤程度。“筋骨并重”的学术思想不仅适用于骨折和“骨错缝”的治疗,同样也适合于肩关节脱位的治疗。
孵德正骨手法考虑局部“筋”与“骨”的相互关系,利用手法使“筋”与“骨”相互为用,充分体现了中医正骨“筋骨并重”的思想。孵德正骨手法中左右摇摆前臂可以带动肱骨头反复内外旋转,肱骨头的旋转可形成平移动力,并借助肩袖、关节囊及韧带反复舒缩所形成的牵张力牵拉脱位的肱骨头滑向关节腔;肱骨头的反复反向旋转还可对肩袖、关节囊及韧带等起到按摩、理筋的作用,不但有利于解除肌腱、肌肉及关节囊等对肱骨头的嵌顿和阻挡,甚至可使陈旧性脱位的肩周组织黏连及肌肉痉挛也得到良好的缓解和解除。
孵德正骨手法强调整复后要进行功能锻炼,不但重视“骨”的归位,而且还重视“筋”的功能恢复。复位后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能够有效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黏连。清代张介宾在《类经》注解中说:“导引,谓摇筋骨,动肢节,以行气血也。”可见,合理的功能锻炼能够推动气血的流通和加速祛瘀生新的过程,促进骨关节损伤的愈合,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
(2)体现了中医正骨手法用力之“巧”
孵德正骨手法不同于椅背复位法的伸肘位拔伸牵引,而是采用屈肘位下压肘窝牵引。屈肘位使肱二头肌得到放松,减轻了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对肱骨头的嵌顿和阻挡;;同时可借用身体重量下压肘窝牵引,不但节约体力,而且易于控制力量大小。
肩关节脱位在大关节脱位中所占比例较大,占全身四大关节( 肩、肘、髋、膝) 脱位的40. 1% ,是临床常见的关节脱位之一。目前临床上治疗肩关节脱位以手法复位为主,而且复位手法较多,如手牵足蹬法、杠杆复位法等,大部分均能成功复位,但对于部分难复性肩关节脱位仍需采取手术切开复位。
1.孵德正骨手法治疗肩关节脱位的操作方法
患者侧身坐于靠背椅上,并于患侧腋部衬软枕, 置于靠背椅横挡上,患侧胸壁紧贴椅背。助手扶稳患者和椅子;术者一手握患侧手腕,使患侧上臂轻度外展并屈肘90°,另一手虎口置于患侧肘窝处,缓缓用力下压,同时轻轻左右摇摆前臂,当听到患侧肩部发出 “咯噔”弹响声时,表明复位成功。复位后用三角巾或颈腕带悬吊患肢于胸前,屈肘60~90°位2~4周;;复位成功1周后,开始行腕、肘、 肩关节屈伸功能锻炼;;去除外固定后,增加肩关节各方向主动活动锻炼。
2.孵德正骨手法治疗肩关节脱位的优势
孵德正骨手法是当地民间孵德家族中传承的治疗手法,其中治疗肩关节脱位的手法类似于椅背复位法。椅背复位法最早记载于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中临床疗效较好,但因其牵引力及局部的杠杆作用力较大,复位动作粗暴,易导致医源性损伤,如肱骨颈骨折、肩袖损伤、神经血管损伤等。孵德正骨手法虽类似于椅背复位法,但手法上的不同使其力量由粗暴变为轻柔,并且增加了手法的技巧性,不仅提高了首次复位的成功率,而且还能减轻整复中的疼痛,减少医源性损伤,有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3.孵德正骨手法治疗肩关节脱位的特色
(1)体现了“筋骨并重”的学术思想
“筋骨并重” 的学术思想,在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已有初步体现,20世纪60年代初被学术界正式提出并受到重视,现已成为治骨疗伤的精髓所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开卷就指出“夫手法者,谓以两手安置所伤之筋骨,使仍复于旧也”,说明用手法治疗骨伤不仅要使伤骨复旧,而且所伤之筋也要复旧。“筋骨并重”是中医骨伤学治疗骨折的核心理念,强调在骨伤的诊断、整复、固定、康复各个治疗阶段中都要注重筋骨并重,尽可能减少患者的损伤程度。“筋骨并重”的学术思想不仅适用于骨折和“骨错缝”的治疗,同样也适合于肩关节脱位的治疗。
孵德正骨手法考虑局部“筋”与“骨”的相互关系,利用手法使“筋”与“骨”相互为用,充分体现了中医正骨“筋骨并重”的思想。孵德正骨手法中左右摇摆前臂可以带动肱骨头反复内外旋转,肱骨头的旋转可形成平移动力,并借助肩袖、关节囊及韧带反复舒缩所形成的牵张力牵拉脱位的肱骨头滑向关节腔;肱骨头的反复反向旋转还可对肩袖、关节囊及韧带等起到按摩、理筋的作用,不但有利于解除肌腱、肌肉及关节囊等对肱骨头的嵌顿和阻挡,甚至可使陈旧性脱位的肩周组织黏连及肌肉痉挛也得到良好的缓解和解除。
孵德正骨手法强调整复后要进行功能锻炼,不但重视“骨”的归位,而且还重视“筋”的功能恢复。复位后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能够有效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黏连。清代张介宾在《类经》注解中说:“导引,谓摇筋骨,动肢节,以行气血也。”可见,合理的功能锻炼能够推动气血的流通和加速祛瘀生新的过程,促进骨关节损伤的愈合,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
(2)体现了中医正骨手法用力之“巧”
孵德正骨手法不同于椅背复位法的伸肘位拔伸牵引,而是采用屈肘位下压肘窝牵引。屈肘位使肱二头肌得到放松,减轻了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对肱骨头的嵌顿和阻挡;;同时可借用身体重量下压肘窝牵引,不但节约体力,而且易于控制力量大小。